感覺和情緒

什麼是羞恥感,它與其他感覺有何不同?

什麼是羞恥感,它與其他感覺有何不同?
內容
  1. 它是什麼,為什麼會發生?
  2. 利與弊
  3. 跡象
  4. 與其他感官的比較
  5. 查看概覽
  6. 如何擺脫?

每個人都時不時在某人面前尷尬。他也可能被良心或已經出現的內疚感所折磨。所有這些概念都證明了道德自我控制與個人實際行動的不匹配。

它是什麼,為什麼會發生?

羞恥是一種帶有負面含義的強烈感覺。 謙虛常常使一個人陷入昏迷狀態,並剝奪他自己的意志。 它的出現是由於意識到社會接受的個人行為或個人表現之間存在牽強而真實的差異。這種感覺是一個人害怕跨過的門檻。羞恥感通常會減慢情緒的喚起,並阻止受試者完成計劃的動作直到最後。

不同的文化和宗教有自己的道德標準,因此一個人應該為之感到羞恥的行為可能會有很大差異。 儘管如此,“恥辱”一詞的含義在任何地方都被解釋為相同的。古代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首次對這一概念進行了一般性描述。他們認為這種情緒是一種害怕被別人責備的恐懼:羞恥是對壞謠言的恐懼。這種類型的人也受到了不應有的譴責。在未來,人們幾乎將羞恥與尷尬和內疚相提並論,因此不再將其視為一個單獨的類別。長期以來,心理學界對這三個概念沒有明確的區分。

羞恥現在被認為是一種普遍的心理情緒。 羞恥是由於意識到自己的不誠實、愚蠢、無能或無助而引起的,表明可能喪失自尊心。通常,如果一個人的外部數據、性格特徵或心理髮展與其他社會成員存在顯著差異,則無法用他的靈魂接受這一事實。這意味著在經歷羞恥的時刻,個人認為自己是一個廢物和無能的人。

特別受影響的是那些從小就受到強烈批評,因各種行為受到譴責的人。 由於親近之人的批評性言論對特定的人有很大影響,羞恥感會伴隨一個人的餘生。 這種感覺的本質是,這種情緒不是與生俱來的品質,而是一個人從他所學的道德規範和與他人交往的規則中汲取的。

社會塑造和教育謙虛。

每個特定的社會都有自己的道德和倫理標準。 羞恥感取決於他們和人的個人態度。 事實證明,從出生開始,嬰兒就不能體驗它。隨著時間的推移,只有成年人才會向孩子灌輸謙虛。他們經常因為孩子做錯事而感到羞恥。起初,嬰兒並沒有完全感到羞恥,而只是明白他需要為自己的不良行為感到羞恥。久而久之,不斷被羞辱的小個子開始不由自主地體驗到這種情緒。

該定義指出,這種負面色彩的感覺是一種痛苦的體驗。 對自己的不完美和自己的不合適的自信導致一個人認為自己不值得愛和有價值的人的社會。羞恥阻礙了自己價值的實現。在一個經歷過羞恥感的人看來,如果其他人知道了他的全部真相,他們就會停止善待他。人們害怕被別人討厭。

羞恥是一種反思性的情緒。 一個人對陌生人的評價變得更加敏感。羞恥能夠調節溝通,使人際交往變得困難或更容易。對象意識到他的一些行為、陳述或行為的不正確性。他開始在別人面前感到羞恥。當一個人獨處時,這種情緒不會出現。只有在陌生人面前才有可能。一個感到羞恥的人完全專注於他的人。他感到自卑,自卑於其他人。

體驗羞恥的習慣會導致自我懷疑感的發展。

利與弊

一方面,羞恥可以保護一個人免於輕率的行為。 他在社會中扮演著監管角色。由於這種感覺,一個人不會跨越不應該跨越的界限。 這種限制與特定社會制度的某些行為規則、倫理道德規範有關。謙虛可以使一個人遠離不體面的行為和非法行為。這種情緒有助於自我意識、自我控制和自我批評的發展。羞恥感有助於一個人不要在寬容的條件下道德淪喪,並繼續過上正確的生活。

另一方面,羞恥極大地抑制了人格的正常發展。 它可能對一個人產生毀滅性的影響。許多易受影響的人有一種虛假的羞恥感。它的出現是由於角色的想像中的負面方面和外觀上牽強的缺陷。通常,這些對像對他們的人的負面想法被大大夸大了。羞愧的人開始自我鞭笞。恥辱從內部腐蝕他們的靈魂。性格變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個人會培養和增加他的情結,將想像中的惡習變成真正的缺點。

有時,一個人會因為無法改變而開始憎恨自己。 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出現對他人的攻擊性。結果,個人感覺不像是一個成熟的社會成員。

此外,羞恥的人很容易受到操縱。操縱者確切地知道為了喚起羞恥感而按下靈魂的哪個按鈕。在這種情況下,這個人會做任何事情來擺脫痛苦的經歷。

跡象

羞恥以同樣的方式表現在人們身上。 “羞愧難當”這句話包含了這種感覺的實際物理表現。對象臉紅,出汗。他感到內心有一種灼燒感。有窒息感。人不舒服。他想用手摀住自己的臉,從而將自己與評判的目光隔離開來,消失,隱藏,跌入地下。

還有一些跡象:

  • 心掌;
  • 呼吸中斷;
  • 出汗增加;
  • 皮膚發紅(可恥的臉紅);
  • 混亂;
  • 害羞;
  • 尷尬;
  • 焦慮;
  • 隔離。

與其他感官的比較

大多數情況下,壓倒每個人的各種情緒相互交叉。 有些人沒有在羞恥和內疚之間劃清界限。 但也有區別。羞恥使一個人感到非常尷尬,承認由於某些特定行為或陷入屈辱的境地而墮落。直到受試者不再感到羞恥,情緒強度和真實體驗才會減少。這種狀態可能會持續數年。所經歷的羞恥程度通常與罪行本身無法相提並論。恥辱遠大於人類行為造成的損害。

內疚是一種涉及對錯誤行為的懲罰的感覺。 對象過去可能做過某事,現在後悔了。人不能做他必須做的事。或者他會做一些他不應該做的事情。內疚總是由行為引起的。你可以通過道歉、罰款或其他類似行為來彌補它。一個為自己的行為道歉的人試圖糾正這種情況並改變自己的行為。內疚感會激勵一個人。不同之處在於,經歷羞恥情緒的人認為自己是一個壞人,並為自己是個壞人而感到羞恥。與羞恥相反,當產生內疚感時,受試者認為他做了壞事。該人直接將特定行為歸咎於自己。內疚是建設性的,羞恥是破壞性的。

良心也與對個人和社會的道德責任和道德責任的主觀認識有關。 良心的痛苦導致這樣一個事實,即這個主題開始覺得自己完全無足輕重。恰好因為這個原因,一個人無法實現自己的潛力,並感到自己的無用和不合適。由於他的不道德行為已成為公眾知識,因此羞恥與良心在主體的體驗中有所不同。一個人在社會面前丟人現眼。良心意味著一個人對自己的不良行為的內在體驗。它不取決於其他人的意見。在小說中,“恥辱”和“恥辱”這樣的概念經常交織在一起。有些人認為它們是同義詞。恥辱被稱為社會譴責的噁心行為。這個詞可以用來指代身體的私密部位。

概念含義的相似之處在於,在兩種情況下,都考慮了一個已成為公共知識的人的極端消極行為。在一個人為自己感到羞恥而其他人使他感到羞恥這一事實中,可以觀察到一個細微的區別。

查看概覽

你可以在自己面前或在別人面前感到羞恥。 有毒的羞恥感通常會導致抑鬱、攻擊性、壓力和飲食失調。 它始於心理創傷的經歷,這通常與一個人在童年時期遭受的任何形式的暴力、經常性的懲罰和羞辱有關。

強姦或其他極端情況可能會導致有毒的羞恥感。有時候,自己渺小的感覺沒有合理的理由。通常,一個人也會因為無法控制情緒上的痛苦而感到內疚。

心理學家區分其他品種:

  • 外在的恥辱延伸到主體和他的環境;
  • 中間羞恥只涉及特定人的行為;
  • 預防性羞恥是指對感情的預期,以防止淫穢的慾望和不道德的衝動;
  • 勸勉的謙虛追求一個有教益的目標;
  • 道德羞恥會影響主體作為某個社會成員的社會自我的本質;
  • 虛假羞恥是由於沒有客觀原因而與特定社會或亞文化中的人們的某些要求不一致而導致的羞恥。

如何擺脫?

最好的解脫方式是正確運用自己情緒的能力。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是非常重要的。無需不斷表達對自己的不滿。 對自己日益增長的怨恨增加了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恥的機會。 學會接受自己和他人的所有缺點。只有通過抵禦這種情緒的能力,才能獲得自我價值感。做你自己。原諒自己做了壞事。

不要將你的行為與其他人對你的期望進行比較。沒有這種比較有助於消除羞恥感並與自己和諧相處。在這種情況下,由於現實中發生的事情與應該發生的事情不一致,因此提供了對經驗的保護。

一個人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影響這種有害情緒:

  • 你需要壓抑自己的羞恥心,不要讓自己去想你不合時宜的行為,習慣去想它,之後,由於強烈的情緒表現,世界觀和習慣應該會發生改變;
  • 應該允許負面情緒外溢——例如,一個羞於在眾多聽眾面前演講的人應該首先在幾個聽眾面前發表演講。

認識到這種感覺存在的事實,就可以免於羞恥。然後你需要成為發生在你身上的那些事件的主人。

了解真正讓你充滿的情緒是非常重要的。與所愛的人分享這個。

暫無評論

時尚

美麗

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