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共情的特點及其發展

移情過程在很小的時候就從屬於社會化的任務。孩子們能夠在自己身上體驗別人的經歷並做出反應。

這是什麼?
理解他人情緒和經歷的能力稱為同理心。國家可以以同情、同理心和援助的形式表現出來。兒童的同理心是在了解他們周圍的世界、他們自己和其他人的過程中形成的。它已經發生在嬰儿期。嬰兒對微笑做出回應,表示對其他嬰兒的哭聲或驚呼的反應。 直到 10 歲,一個人獲得了積極的體驗,這隨後反映在他的情緒反應中。
- 嬰兒發育的初始階段的特點是獲得同情和同理心的能力。嬰兒可以想像自己在親人的位置。
- 第二階段與個人感受和情緒的意識有關。在幼兒時期,嬰兒在跌倒時會感到疼痛,當母親離開某個地方時會感到不安,但他仍然無法理解自己的情緒並以某種方式表達出來。
- 最後,形成對他人應該感受到的感覺的意識。這時,建議和孩子一起分析發生在別人身上或從童話、故事、詩歌、漫畫中提煉出來的各種案例。有必要討論父母或孩子本人參與的事件。
給寶寶灌輸同情心是非常重要的,否則他會成長為一個自私自戀的人。兒童同理心的存在使孩子能夠成功地融入一群同齡人,在同一個團隊中工作並在智力上得到發展。一個善解人意的人會理解此刻發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如果一個孩子哭泣或害怕,那麼移情者想要了解他的情況,然後幫助受難者。同理心的形成取決於從與成人分享的經歷中獲得的經驗、孩子自己的情感貢獻以及他的氣質。
氣質與同理心的關係在青春期尤為明顯。青少年的攻擊性行為主要發生在共情程度較低的膽汁質和憂鬱症患者身上。

教養的影響
兒童反應能力的發展直接取決於父母的移情態度。 家庭的心理氛圍體現在孩子的情緒上。 愛、善良、溫柔和親情的表現不足以培養同理心。在家庭關係中,有必要展示移情表現的模式。孩子應該看到對家庭的關心和敏感。
母親或父親缺乏足夠的情緒反應會減慢甚至阻礙同理心的功能機制。 成人應該引起孩子對他人和自己情緒的關注。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是父母給了孩子第一個共情指令:“你為什麼推這個男孩?當你跌倒時,你自己也很痛苦!向那個男孩道歉。”
如何確定等級?
有多種方法可以確定兒童的同理心形成水平。 對於學齡前兒童,他們使用 G. A. Uruntaeva 和 Yu. A. Afonkina 創造的技術。 他們的其中一項技術涉及情節場景的再現。首先,孩子們應該描繪不同的情景。然後他們被問到故事中每個角色的感受。在第二階段,參與者表現出各種情緒。專家處理結果,揭示每個孩子的同理心形成程度。
使用 N. E. Shchurkova 的技術對年幼的學童進行診斷,添加諸如“當一個人在我面前被冒犯時,我……”或“一個可以被稱為誠實的人……”之類的短語。 對人文品質有誤解的學生得 1 分。 不完全理解的孩子得 2 分。對概念有清晰準確理解的兒童獲得 3 分。
為了確定青少年的心理反應水平,使用了需要誠實回答的問卷。 I. Yusupov、V. Boyko 的表達方法很受歡迎。

如何發展?
為了形成同理心,心理學家建議使用各種練習。 在一個人生命的第一年,捉迷藏是一種有用的消遣。 嬰兒在看到父母消失後一段時間後突然出現的臉時,總是會產生生動的情緒。玩躲貓貓可以幫助寶寶意識到父母一定會在正確的時間出現。1歲至3歲,建議挑起孩子尋找丟失的玩具。同時,應該給寶寶一些提示:“可能你的熊現在坐在床底下或桌子底下,但找不到出路。”然後,嬰兒不僅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情緒上,而且還將注意力集中在成年人的幫助上,在成年人的指導下,他應對外界的不信任。
通過與動物群代表建立聯繫,可以在學齡前兒童中形成反應。 寵物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同理心。從五歲開始,孩子就能以不同的方式微笑。在微笑的幫助下,與朋友見面時必須表現出喜悅,表現出對處於困境中的同志的支持,對生病的人表示同情。心理學家建議練習原始問候語。例如,他們讓嬰兒在與母親見面時親吻她的臉頰,與父親握手,與哥哥擦鼻子。可以用高五手勢或飛吻來問候好友。學齡前的孩子肯定需要閱讀充滿各種感覺的童話故事,討論人物的特徵和性格。有必要和寶寶一起去尋找童話的意義,得出一些結論。閱讀時停下來,問一些問題,比如“他們稱他為傻瓜對伊万努什卡來說是一種恥辱嗎?”或者“灰姑娘在整理麥片時感覺如何?”
“Give a word”這個練習包括對對話者說一個愉快的短語來回應讚美。 在這項任務的幫助下,孩子們學會了相互關注並將其作為禮物送給人們。告訴您的孩子關於沒有父母的孩子。為孤兒院的孩子們準備了一個包裹。青少年同理心的發展發生在與父母的真誠關係中。如果這種聯繫被打破,那麼這種情況會對人格的精神形成產生負面影響。
只有通過信任和友好的接觸,青少年才能學會同情和理解另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在這種情況下,就有可能為你餘生的同理心打下堅實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