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

倫理與禮儀:概念的關係

倫理與禮儀:概念的關係
內容
  1. 這是什麼?
  2. 道德與道德
  3. 禮儀
  4. 一般成分
  5. 概念差異
  6. 規範和規則

“倫理”和“禮儀”的概念很接近,所以很多人混淆了這兩個類別,而且它們的名稱非常相似。為了避免這種不愉快的錯誤,人們應該了解什麼是道德主題,什麼是禮儀,有什麼區別以及這兩個領域的交匯點。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從概念的起源和發展,追溯其認識的質變階段。

這是什麼?

兩者都是社會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一種普遍接受或不言而喻的調節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形式。社會的行為規範和規則,對自己行為的責任的理解和對與錯的區分,從小就灌輸給每個人。

在成長和形成人格的過程中,一些規範可能會被人變形或認為是可選的。問題在於了解哪些規範本質上是建議性的,哪些是嚴格禁忌的。

“倫理”這個概念的起源是古希臘語,來自ethos這個詞,意思是“脾氣、習慣、習俗”。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是第一個談論他的人,並引入了這個範疇。他將倫理學列為實踐哲學的一個獨立部分,儘管最初它的主題與現代理解略有不同。

直到近現代,倫理學才被認為是一門關於人的靈魂和本性的科學,人的行為的原因和達到某種理想完美狀態的方式,即包括心理學、人類學、自然哲學和社會哲學。隨後,倫理學從相關學科中分道揚鑣,集中於其主要學科——道德倫理學研究。

倫理旨在解決幾個基本問題。首先是善與惡、對與錯、可接受與不可接受的區別。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正當與所欲的二分法,即一個人的道德選擇問題。並且由此產生了首先處理自由意志的需要,它是否存在,它是一個人最初固有的還是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以及個人是否可以自由地自行管理它。

在更廣泛、普遍的意義上,倫理學包括對生命意義的反思、對人類存在的目的和本質的探索。

道德與道德

倫理學作為一門理論學科研究的主要對像是道德和道德的範疇。這對形影不離的情侶至今仍是關於他們的界限、本質和定義的爭論和討論的對象。 當前接受的概念歸結為以下定義:

  1. 道德 (來自拉丁語moralis,意思是“關注,與道德有關”)被定義為一種規範的方式,在一定的社會中被接受,行為和行為的形式。
  2. 道德 是一個比較主觀的概念,主要是指個人以自由意志為基礎的內在自我調節的方法和規範。

因此,很明顯 道德規範是社會性的,是特定社會的特徵並受其保護。 你可以談論不同民族和不同社會群體的道德,它們有時彼此截然不同。

道德要求存在某種社會機構,該機構評估其成員的行為並將其標記為適當或不適當。

另一方面,道德是指一個人的內在信念,完全由他自己的良心控制。 在這種情況下,個人必須達到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識、自我組織和對所採取的作為或不作為的責任,以便為自己確定可接受和正確的界限。

禮儀

儘管“禮節”的概念是最近才形成的(按照哲學術語的標準)——在 17 世紀,以一種或另一種形式,關於它的想法已經存在於所有人中自古文明形成以來的民族。古代中國和日本採用嚴格的禮儀,古希臘羅馬人遵循普遍接受的行為準則,即使是半野生游牧民族也有內部等級制度和許多傳統儀式。在歐洲形成專制君主制的過程中,正是錯綜複雜的宮廷禮儀最終將貴族與平民分開。

現代世界的禮節被理解為在一定社會中採用的一套行為規則,它界定了什麼是允許的,什麼是不可接受的界限,並在典型情況下規定了一定的行動順序。 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規則是相當建議性的、非正式的。 但是,如果不遵守,社會可以對違規者實施各種制裁,從降低人際評級到完全被團體拒絕。

顯然,不同民族、不同時代、不同文化、不同社會群體的禮儀規範存在差異。 通常,可以區分以下幾種類型:

  • 商務禮儀;
  • 世俗;
  • 專業的;
  • 儀式;
  • 儀式;
  • 情境。

所有這些類型都是相互關聯的,其中規定的規範經常重疊。

一般成分

綜上所述,兩個學科都明確了社會交往的規範和規律,穩定和規範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禮儀通常被單獨列為應用倫理學的一個獨立子部分,即它的一部分,其任務是研究道德教條實際應用的方法、後果和問題。有時禮節甚至被稱為“小道德”,要強調它們之間的關係。

一種或另一種形式的禮儀規則是基於社會制定的期望行為法則,這有助於為特定情況的各方提供舒適和愉快的解決方案。

禮儀的最終目標是至少創造一個有教養、聰明和沒有衝突的社會的表象。從廣義上講,這整套規定是建立在一個正確、自覺、值得信賴的個人的理念之上,專注於生產性和積極的聯合活動。所有這些問題已經是倫理考慮的直接領域。

概念差異

儘管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倫理學的主題要廣泛得多,數量也多得多。許多基本的倫理問題,如人性的善惡、選擇的自由和對它的責任、道德選擇和個人良知的問題,都與禮節格格不入。禮儀的主要內容是對規則的正式遵守,而不是執行者的內部狀態,而不是外部行為。倫理的差異在於對人類靈魂、衝動、投擲和發展的更敏感、更深刻的態度。

此外,由於倫理的範圍更加全球化,違反其規範的責任更加明確。 如果一個違反禮儀的人最多被認為是沒有受過教育和沒有文化的人,那麼跨越道德界限的人將被稱為不道德的,不道德的,甚至是不人道的。 一些基本的道德規範對社會的存在非常重要,以至於它們被規定在規範性文件中並在國家層面受到保護。

規範和規則

道德的主要法則,也是道德的金科玉律,人人皆知:“以你希望被對待的方式對待他人”。換句話說, 對世界的倫理態度必須從個人自身道德核心的形成開始。 一個沒有道德的人,不能分辨是非,為了責任和正義而吝嗇自己的利益,不能以榮譽、尊嚴和良心為導向,根本就不能成為道德的承載者.

道德與道德的比例與不斷的自我完善、艱苦而規律的內部工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禮儀規範體現在正確的情境行為中,對互動中的其他參與者的適當和可預測的反應。同時,一個人的內心狀態,他的願望或不情願,同意或抗議這些規範都沒有考慮在內。商業、家庭和友誼關係是建立在遵守某種禮儀的基礎上的。

道德和禮儀並不總是相互一致的。違反人際規則、不遵守餐桌上的行為規則、使用不恰當的詞彙以及其他與禮儀規範的輕微不一致並不總是與個人的道德核心相衝突。主要是因為它們太小而且轉瞬即逝。另一方面,一個人可以有意識地違反普遍接受的行為規範,從禮節的角度出發,做出不可預測和錯誤的行為,想要強調他與基礎的分歧,以顯示道德立場。

關於什麼是良好的舉止以及為什麼需要它們,請參閱以下視頻。

暫無評論

時尚

美麗

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