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鍵琴:樂器的描述和類型

與音樂世界相關的人一定聽說過大鍵琴這樣一種不尋常的樂器。這些天它不是很流行,但它的聲音確實吸引了音樂愛好者。 我們將嘗試告訴您更多關於大鍵琴是什麼以及它與其他樂器的不同之處。


一般描述
大鍵琴是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它出現在 15 世紀至 16 世紀之交。 它的操作原理並不簡單,聲音也很奇特。 因此,只有在聽了幾首樂曲之後,才有可能評估由其鍵提取的旋律。所以,古典羽管鍵琴是一種古老的樂器。它已在管弦樂隊和獨奏中使用。被認為是鋼琴的先驅。最初,它呈四邊形,在 17 世紀呈三角形翼形。
大多數型號都有一個或兩個鍵盤,用於音色變化和高音擴展。 範圍可達 5 個八度。聲音是通過用一根桿子撥弦來提取的——最初它是用鳥的羽毛製成的,現在用塑料來做這件事。
聲音的時間性及其強度在任何方面都與敲擊琴鍵的方式無關。


大鍵琴的聲學參數很低——比鋼琴低 15-20 分貝。 因此,錄製時可能會出現問題。如果錄音電平達到最大值,那麼在正常的聆聽音量下,它會顯得隆隆作響。如果降低錄音電平,那麼在聆聽時,可以辨別出無關的錄音室噪音。要擺脫它們,您必須將低頻削減到 150-200 赫茲,因為大鍵琴不會再現低於此水平的聲音,並且它的低音音符不會提供主要音調。
錄音室使用參數均衡器使大鍵琴聽起來更真實。 一般來說,大鍵琴對任何頻率調整都有很好的反應。該樂器的大部分泛音都在人類聽覺靈敏度最高的區域內,因此大鍵琴在任何管弦樂隊中都很容易區分。如今,大鍵琴主要在專門的地方——音樂學院、愛樂樂團和音樂會場地——可以聽到。
這個工具是稀有的。必須非常小心和極其謹慎地玩它,因為如果處理不小心,過時的機制可能會損壞。


它是如何出現的?
最早提到羽管鍵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1397 年,最早發現的圖像是在明登鎮的一座神聖寺廟中發現的,日期為 1425 年。 它一直被用作管弦樂器,直到 18 世紀末,它在古典歌劇中伴奏宣敘調的時間稍長。早在 19 世紀初,這種弦樂器就幾乎完全停止使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流傳至今的最古老的大鍵琴是杰羅米姆斯於1521年製作的大鍵琴。但不久前,發現了一種較舊的樂器,其製造日期是 1515 年,作者屬於利維吉梅諾的文森提烏斯。
14 世紀的大鍵琴直到今天都沒有倖存下來。 僅從圖像中就可以了解他們的設計 - 當時它們是一個簡短但整體的工具。保存至今的大部分大鍵琴都是 18 世紀在威尼斯製造的。所有這些都以異常優雅的形式而著稱,並有 8 個寄存器。琴身由柏木雕刻而成,與後來的佛蘭德製造的型號相比,聲音更加清晰和不連續。


在歐洲的領土上,安特衛普市成為了大鍵琴的創作中心;Ruckers 家族的成員在這方面取得了特別的成功。 他們的大鍵琴比佛蘭芒的更重,琴弦也更長。是他們開始製作帶有一對手冊的羽管鍵琴。 18 世紀德國、英國和法國生產的後期模型結合了荷蘭和意大利產品的主要特徵。
由榛子製成的法國兩手大鍵琴一直保存到我們這個時代。 17 世紀末,法國開始使用 Rucker 的技術製造大鍵琴。那個時期最著名的大師被認為是布蘭切特。在 18 世紀的英國,工匠舒迪和柯克曼在這一領域聲名鵲起。他們提出了用橡木襯裡膠合板製作大鍵琴的想法,它們以更豐富的音色而著稱。


在中世紀,大鍵琴被認為是一種貴族樂器。 他總是出現在舊世界最貴族的沙龍里。它由各種昂貴的木材製成,鑰匙上覆蓋著龜甲板,鑲嵌著寶石,並飾有珍珠母。起初是放在桌子上,後來大師們加了美腿。坐在他身後的角色被分配給了指揮。這個人必須用一隻手演奏樂器,另一隻手帶領音樂家。
順便說一句,在那個時期,樂器被廣泛使用,其中上鍵盤是白色的,下鍵盤是黑色的。 歷史學家認為,這種裝飾與當時主導文化藝術的豪邁風格有關。
人們認為,表演者的白手在黑色鍵盤上顯得特別時尚和精緻。


從18世紀中葉開始,羽管鍵琴開始逐漸從音樂領域被鋼琴和鋼琴所取代。 大約在 1809 年,柯克曼公司推出了他們最後的大鍵琴。僅在 9 年後,該樂器由大師 A. Dolmech 復興,他在波士頓和巴黎開設了生產設施。過了一會兒,一把大鍵琴被發射了出來,金屬框架上緊緊地拉著粗細的琴弦。順便說一句,Wanda Landowska 後來訓練了許多著名的羽管鍵琴演奏家。但波士頓 F. Hubbard 和 W. Dyde 的大師們決定回歸舊樣本。
儘管大鍵琴再也沒有恢復昔日的流行,但一些音樂家仍然用它來打動公眾。所以, 1966年在蘇聯電影中,電影《大鍵琴演奏時》上映——它的故事情節與這種古老的樂器直接相關。 但他在電視劇《漢尼拔》的粉絲中最為出名。這部史詩的主要反派非常喜歡演奏大鍵琴,並註意到它的聲音以特殊的力量和力量著稱。


在中世紀,“貓大鍵琴”在宮廷中非常流行。 它們是一個包含一個矩形盒子和一個鍵盤的設備。盒子裡做了幾個積木,每隻成年貓都放在裡面。此前,寵物經過“試鏡”——用力拉尾巴,然後通過投票分配寵物。
在音樂會期間,動物尾巴被附在鑰匙下面。 就在按下的瞬間,那些不幸的動物們被尖利的針刺進了——它們發出了大聲的尖叫,並因此而出現了一段旋律。正是這把大鍵琴是彼得大帝下令創建他著名的珍品櫃的。


現代儀器設備
現代大鍵琴的形狀是三角形的,細長的。 琴弦與鍵盤水平平行放置。 鍵的末端有一個跳線,上面有一個 langetta,其中插入了一個小舌頭,在現代樂器中它是由塑料製成的。再遠一點是阻尼器,它由皮革或毛氈製成。在淹琴鍵的那一刻,跳線升起,撥片瞬間捏住了附在上面的琴弦。如果您隨後釋放此鍵,則釋放設備,因此撥片將返回琴弦下方,而無需重新撥弦。來自弦的振動被阻尼器有效地消音。
開關用於改變音色和聲功率,有手動和腳踏兩種。大鍵琴的結構不能提供平滑的速度變化。 在 15 世紀,該樂器的音域包括三個八度,但在 16 世紀已經增加到 4,到 18 世紀已經是 5。 標準的 18 世紀德國和佛蘭芒大鍵琴有兩個鍵盤、一對 8 弦組和一個 4 弦組(它們聽起來高一個八度)。該設計還包括一個鍵盤連接機制。


聲音
古典大鍵琴的聲音與任何其他樂器上演奏的音樂沒有太大區別。這是由於它的設計特點——這裡的每根琴弦都有自己特殊的聲音。 那些有敏銳耳朵和音樂教育的人都知道,在彈奏鋼琴時,一些需要特別許可的和弦(例如主和弦和三分和弦)聽起來很緊張。 在大鍵琴上,它們變得更加不和諧,因為每個鍵都對應於傳統的音階,但同時會產生特定的獨特聲音。


品種
在巴洛克時代,具有彈撥特性的發聲鍵盤樂器特別流行。這就是大鍵琴在歐洲國家流行的方式,它的琴弦是水平拉伸的。 後來修改了不止一次。
琵琶
大多數大鍵琴都有一種特有的鼻音——所謂的琵琶音。聲音的產生類似於用弓形樂器演奏的撥弦。 這樣的大鍵琴沒有單獨的一排琴弦。
切換控制桿時,借助基於皮革或厚毛氈的專用機構,聲音會略微減弱。


尖晶石
意大利大師創造了一個尖晶石,它有一本手冊。這裡的琴弦不是筆直拉的,而是斜拉的(從左到右)。同時,琴弦本身有不同的長度,所以琴身在視覺上就像一架微型鋼琴。這種大鍵琴的尺寸比琵琶要小。八度音階的數量從 2 到 4 不等。 一些工匠製作了盒子大小的微型尖晶石——它們更多地用作兒童玩具。


維京納爾
大鍵琴的英文版,雖然它不僅在英國而且在荷蘭也很普遍。 維金納琴的一個特點是這裡的琴弦平行於鍵盤伸展。因此,該工具獲得了矩形形狀。
這裡只有一本手冊。範圍限於三個八度。 在英國,甚至有一大批作曲家專門為這種大鍵琴創作作品——威廉·伯德、奧蘭多·吉本斯和約翰·布爾。


博物館
該模型提供了鍵盤在外殼長邊上的位置。這是它與傳統模型的不同之處。大多數情況下,它被放置在中心或左側。 這種樂器的音色與琵琶不同。


鎖骨獸
另一種舊鍵盤樂器。 在其中,琴弦相對於琴體垂直排列。



和鋼琴有什麼區別?
該樂器的主要區別在於其不尋常的鍵盤。每個人都知道鋼琴鍵盤的樣子。在羽管鍵琴上,它看起來一樣,只是它沒有被琺瑯覆蓋。 最初,這些是簡單的木板,打磨得很好。 鋼琴的創造者以前使用過類似類型的鍵盤和聲音提取機制。可以說大鍵琴是鋼琴的原始版本,後來經過現代化改造和改進。
在幾個世紀的過程中,樂器的設計發生了變化,特別是調整了將琴弦連接到琴鍵的方法。 時至今日,大鍵琴還沒有那麼流行,有些人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然而,這種樂器固有的特定聲音非常有趣。
大鍵琴上演奏的旋律確實令人著迷。因此,所有音樂愛好者一定要找到用這種不尋常的弦樂器演奏的作品的錄音,並熟悉它們。

